維生素B是B族維生素的總稱,是人類必須維生素。主要包括:
B1(硫胺素)、B2(核黃素、維生素G)、B3(煙酸、維生素PP、尼古丁酸)、B5(泛酸、遍多酸、本多酸、本多鈣酸)、B6(吡哆醇類)、 B7(生物素)、B9(葉酸、維生素M、葉精、蝶酰谷氨酸)、B12(鈷氨酸、氰氨酸、輔酶B12)。
此外,還有維生素B族的膽堿和肌醇通常也歸為人類必需維生素。
需要注意:
還有一些物質也被稱為維生素B,但是它們有些是以上人類必需維生素的別稱,有些不是人類必需維生素,甚至不是營養物質,例如維生素B-c是維生素B9的別稱,維生素B-w是生物素的別稱。
維生素B曾經被認為是像維生素C那樣具有單一結構的有機化合物,但是后來的研究證明它其實是一組有著不同結構的化合物,于是它的成員有了獨立的名稱,如維生素B1,而維生素B成為了一個總稱,有的時候也被稱為維生素B族或維生素B復合群。
維生素B族必須額外補充
維生素B族是維持人體正常機能與代謝活動不可或缺的水溶性維生素,人體無法自行制造合成,必須額外補充。B族維生素有很多共同的方面,比如它們都是水溶性的,多余的B族維生素不會貯藏于體內,而會完全排出體外,所以,B族維生素必須每天補充。
特點
B族的維生素之間有協同作用——也就是說,一次攝取全部B族的維生素,要比分別攝取效果更好。另外,如果B1,B2,B6攝取比率不均的話,是沒有效果的。
所有的維生素B必須同時發揮作用,稱為VB的融合作用。如果單獨攝入某種VB,由于細胞的活動增加,從而使對其它VB的需求跟著增加,所以各種VB的作用是相輔相成的,所謂“木桶原理”。
此外,B族維生素的家族正在逐漸擴大,除了我們已知的B1、B2、B5、B6、B9、B12等之外,還有爭議比較大的B17等。
維生素B的吸收和代謝
維生素B的吸收可分為內因子依賴途徑和非內因子依賴途徑。研究發現母乳中的維生素B是與咕啉結合蛋白結合在一起的,新生兒腸壁存在該復合物的受體,該受體可介導維生素B的吸收。新生兒胃壁細胞分泌內因子的功能不成熟,通過這種非內因子依賴途徑可以補充其內因子依賴途徑吸收維生素B的不足。另外,人的腸上皮細胞表達的唾液酸糖蛋白受體也可能參與維生素B的這一非內因子依賴途徑。被吸收的維生素B一部分儲存在肝 , 一部分又與轉鈷蛋白 II (TC-II )結合隨血流運送到組織參與細胞中。
此外,維生素B參與體內同型半胱氨酸的轉換,普通水平的同型半胱氨酸是一種正常的含硫氨基酸,但當含量升高時, 則成為神經毒素和血管毒素。維生素B缺乏時積累的半胱氨酸可能參與一系列的病理損害。
兒童維生素B缺乏的原因
1.后天飲食不合理
后天攝入不足是兒童維生素B缺乏的主要原因,母乳中維生素B不足可導致乳兒維生素B缺乏, 多見于乳母有隱性維生素B缺乏、惡性貧血、長期素食、胃腸道手術時。
2.維生素B吸收障礙
維生素B吸收過程中任何輔助因子異?;蛭詹课桓淖兌紩绊懢S生素B的吸收。其中,先天性 R-蛋白缺乏是一種常染色體顯形遺傳病,可影響維生素B在胃和小腸內的轉運,其致病基因尚未明確。
3.先天性維生素B轉運和代謝異常
轉鈷蛋白(TC-II)異常病是一種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TC-II親和力輕微變化與高半胱氨酸血癥和先天性神經管缺陷有相關性,病變機制可能是細胞外 VB 是通過細胞表面鈷胺素 -TC-II受體進入細胞內的 , 當 TC-II與 VB 的親和力降低時, VB 向細胞內轉運障礙而導致細胞內 VB 缺乏, 細胞內代謝物堆積 , 引起心血管和神經系統的病理改變 , 但具體病變機制尚需進一步研究。
4.細胞內維生素B利用障礙
某種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會導致細胞內維生素B利用異常,包括三種情況:腺苷鈷胺素 (cblA、cblB)合成異常、甲基鈷胺素 (cblE、cblG) 合成異常、二者(cblC、cblD、cblF )合成均異常。
維生素B族的檢查方法
1.食物的傳統微生物檢測法
微生物法檢測是根據某種維生素是某種細菌生長所必需的原理,通過細菌繁殖程度或代謝產物對該維生素進行定量。微生物法適用于檢測多種衍生物的總和(如總葉酸),并且也是為國際官方機構唯一認可的葉酸檢測方法。而中國國家標GB/T5413中維生素B12、煙酸和煙酰胺、葉酸和泛酸測定的第一法等同于微生物法。
2.人體血清中的維生素B檢測方法
利用維生素B族試劑盒是臨床中最經常使用的檢測人體血液中維生素B族含量的檢測方法,具體品牌選擇依據實際臨床需求進行選擇。需要提出的是:因為需要通過人體血清來測定維生素B族含量,所以需要采取人的靜脈血進行檢測。
申明:稿件來源于平臺原創或網絡轉載,用于會員交流使用,若涉及版權,或版權人不愿意在本平臺刊載,請與小編聯系,小編收到信息后會在24小時內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