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系統的發育和成熟受微生物群的調節。在胎兒期,母親微生物群產生的化合物會轉移給胎兒,并促進先天免疫細胞的生成。出生后,定植的微生物群會誘導腸道淋巴組織的發育以及髓系和淋巴細胞的成熟,并在免疫系統中留下印記,這種印記從斷奶期持續存在至成年期。當宿主與微生物群之間的相互作用在生命早期受到干擾時,可能會出現病理印記,其特征是成年后表現為過度的免疫反應,可能導致炎癥性疾病的易感性增加。
近日,《Mucosal Immunology》上發表了一篇綜述,闡述了微生物群對胎兒免疫系統早期發育影響的最新數據。
研究表明,生命早期可能存在機會窗口期,在此期間,子代必須暴露于微生物群中才能發展出平衡的免疫系統。母體和子代體內的多樣化的微生物群是形成平衡免疫系統和預防病理性印記的必要條件。干擾微生物群的建立會改變宿主-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并可能導致病理印記。這種宿主-微生物的相互作用發生在胎兒晚期和從出生到斷奶的新生兒期,這一時期腸道菌群數量和多樣性快速增加。
圖1.微生物對免疫系統印記的窗口期
另外,研究還討論涉及印記的因素,例如微生物群、免疫細胞和基質細胞,以及印記的性質。來源于飲食和/或細菌的化合物(圖2.藍色文字)在出生前后不同時期影響宿主基因、途徑和細胞(圖2.綠色文字),從而影響免疫系統的發育和印記以及微生物群的組成。生命后期免疫系統的反應性決定了宿主炎癥性疾病的易感性和慢性炎癥的結局,以及對免疫治療、疫苗接種和組織修復的反應性。
圖2.與免疫印記有關的飲食、微生物和宿主因素
鑒于目前對免疫印記的理解,我們可能會盡可能避免某些治療方法和行為,例如新生兒期使用抗生素以及斷奶后高脂飲食,這些都與病理印記有因果關系。然而,抗生素可治療嬰兒感染,高熱量的食物可能是唯一可獲得的食物。在這些情況下,在常規的醫學檢查中,最好能識別糞便或血液中的標志物,若檢查到病理印記則設法逆轉。若病理印記是微生物群失調造成的,則可以通過膳食益生元或益生菌來糾正。在血液中,尚需確定病理印記的標志物,此外,尚需更好地理解病理學印記的性質,以便設計逆轉方法。
總之,該綜述強調了病理免疫印記增加了生命后期對炎癥的易感性。易感性的增加反映了免疫系統的高反應性,這是免疫調節降低或基礎反應性增加(如同一枚硬幣的兩面)的結果。在衛生和疫苗接種覆蓋率高的社會中,來自病原體的壓力普遍較低,這種情況下較高的免疫反應性可能出現致病性。然而,在被病原體污染的環境中,高免疫反應性可能是有益的。因此,“病理印記”的概念可能與環境有關,因為在感染時免疫反應性高的個體可能經歷保護性印記,而免疫反應性低的個體在這種情況下可能表現出病理印記。
參考文獻
Al NabhaniZ,etal.Imprinting of the Immune System by the Microbiota Early.Mucosal Immunol. 2020 Mar;13(2):183-189.
(申明:稿件來源于平臺原創或網絡轉載,用于會員交流使用,若涉及版權,或版權人不愿意在本平臺刊載,請與小編聯系,小編收到信息后會在24小時內處理。)